八月底,签证页上一行冷冰冰的数字像一记闷棍拍在家长群里:美国学生签比去年少卖两成。有人刚交完学费,有人连押金都没退,消息一出,屏直接炸锅,“二十个点?这不是割肉,这是直接砍腿。”
砍腿的不止数字。313,138张签证,看着挺大,其实比去年少了七万四千多张。少了的七万四千张里,藏着一张又一张高铁票改签了加拿大、英国、澳洲,也藏着实验室里突然空掉的工位。
五月份,美国突然把签证面谈预约全按了暂停键。学生急得像热锅蚂蚁,中介连夜改方案,家长们把银行流水打了一遍又一遍,结果人家一句“全部重新排队”。等到六月重新开门,又甩出新条款:社交媒体账号、过往十年出入境记录,一条不落交上来。很多学生当场懵掉,“我只是去读个书,又不是去考特工。”
五月底,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镜头前直接点名中国留学生,说要“撤销一批签证”。同学们把新闻截图甩群里,群里瞬间鸦雀无声。隔天,就有学生在机场被拦下,签证被盖注销章,行李只好原路拖回。
数据跟着跳水。五月份F-1学生签证签发量比去年少了12,689份,下滑22%。J-1交流访问签证也不妙,少了13%。中国学生的F-1签证直接砍了15%,2578人当场“失学”。有人把拒签纸拍照发朋友圈,配文只有两个字:凉凉。
到了四月,情况更离谱。全美188所高校共上报965名国际学生的合法签证被吊销。名单里既有刚拿到offer的大一新生,也有准备答辩的博士。一张签证没了,房租、保险、实验进度全跟着塌房。
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程学院超过四成的研究生来自中国,现在实验室里空出一大片工位。导师发邮件说项目延期,因为关键学生没法入境,一台几百万的设备只能落灰。麻省理工的人工智能实验室更惨,核心团队六成是外国人,中国面孔占35%,签证一收紧,三名顶尖研究员直接拎包去了新加坡国立大学,连带着五角大楼资助的项目一起搁浅。新加坡那边连夜发推特欢迎,配图是三位新同事拿着工卡笑得像刚捡了红包。
恐慌蔓延得比病毒还快。印度学生开始打听多伦多的房租,中东学生把英国高校的申请系统刷到崩溃,东南亚家长连夜给孩子加申澳洲八大。加拿大移民局三季度统计显示,中国学生签证申请量涨了15%,英国高校的国际生录取率也抬了12%。朋友圈里流行一句话:“东边不亮西边亮,亮得还挺晃眼。”
美国高校坐不住了。斯坦福、哈佛领头,三十多所高校把联邦政府告上法庭,理由是“侵犯教育自由”。诉状厚厚一沓,写满了招生损失、科研延误、校友捐款缩水的数字。官司还没开庭,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市先遭暴击:国际学生少了,周边公寓空置率飙到25%,餐馆老板哭晕,说周末流水直接掉18%,连奶茶店都开始搞第二杯半价。
有学生在网上晒聊天截图,房东连发十条语音:“要不你转租吧,空着也是空着。”学生苦笑:“我连人都过不去,怎么转租。”
签证收紧的消息传到国内,留学群瞬间分成两派。一派赶紧改申请,连夜填加拿大的表格;另一派抱着侥幸心理继续等美国放人。中介老师嗓子都喊哑:“现在不是选学校,是选国家。”家长更直接:“娃的安全比排名重要。”
有学生自嘲:“以前拼托福、拼GRE,现在拼护照、拼运气。”还有人把拒签信裱起来当壁纸,提醒自己别再熬夜刷题,省得头发掉光却没学上。
眼看九月开学季临近,美国高校的邮件一封接一封,主题栏里全是“最新入境政策更新”。点进去,没一句准话,全是“可能”“建议”“等待进一步通知”。学生看完只想摔手机:“给个痛快行不行?”
也有学校偷偷想办法。某东部名校把线下实验改成线上,导师隔着十二小时时差开组会;西部一所大学干脆给学生寄来实验套件,让在家搭厨房实验室。学生边拆快递边吐槽:“我学的是化学,不是厨艺。”
最惨的是那些已经租好房、买好机票、甚至把国内工作辞掉的人。签证一卡,面前只剩两条路:要么转第三国,多花几十万;要么gap一年,把计划全盘打乱。有人把机票改到加拿大,机票差价够买两台笔记本;有人直接选择英国,一年硕士变两年,多花的时间不知值不值。
数据还在往下掉。八月底的313,138份签证像一块烧红的烙铁,把“赴美留学”四个字烫得滋滋冒烟。曾经挤破头的名校,现在招生办老师天天给defer学生发安抚邮件,用词极其卑微:“我们依旧欢迎你来,只是时间需要再等等。”
美国高校里的中国学生会也忙坏了,一边帮学弟学妹改签机票,一边给新生做心理疏导。群里流行一句话:“不是你不优秀,是签证太魔幻。”
有人算了一笔账,一个留学生一年学费加生活费六万美元起步,七万四千张签证的空缺,等于美国高校一年凭空蒸发四十多亿美元。这还没算实验室停摆、导师缺人、论文延期的隐性损失。钱没了可以再赚,科研节点错过就是真的错过。
眼看十月就要来了,新一轮申请季即将开启。中介把宣传单改成多国联申套餐,广告词直白:“美国不行,换跑道。”家长群里开始传加拿大某校的offer截图,配文:“不是备胎,是正宫。”
学生们把拒签经历写成帖子发在小红书,点赞最多的留言只有六个字:“感谢不录之恩。”下面一排“哈哈哈”,笑得苦涩又无奈。
签证官依旧面无表情,拒签章盖得啪啪响。学生们排着长队,手里捏着一沓材料,心里默念:今天运气好一点。轮到谁,谁就走进小隔间,三分钟决定四年青春。
有人把签证官的问题整理成合集:“你有没有亲戚在美国?”“毕业后打算干嘛?”“推特上有没有骂过美国?”每一个问题都像在审嫌疑犯。学生出来后在群里吐槽:“我是去上学,不是去偷核弹。”
拒签信越来越厚,理由越来越笼统:214(b)、221(g),各种代码看得人头晕。有人专门建了文档翻译这些代码,结果越翻译越迷糊:“反正就是不信你会回国。”
美国高校的招生官也开始学乖,邮件里不再打包票,只说:“我们会持续跟进签证政策。”学生看完只想回一句:“跟进有啥用,我们又不是快递。”
九月的校园本该热闹,现在多了一片空草坪。宿舍楼门口贴着转租广告,二手群甩卖全新的被褥。朋友圈里晒的不是开学典礼,而是机场送别的背影。有人写道:“这一别,不知下次见面是哪天。”
实验室的老板们头发白得更快。一个博士后位置挂了半年,没人敢投简历,因为都怕签证不过。老板只好把项目拆成几块,分给留下的学生,结果每个人都累得像陀螺,项目进度还是肉眼可见地慢。
美国媒体也开始算总账:少了七万四千名学生,等于少了七万四千台行走的消费机。商场、公交、保险公司全在喊疼。连健身房都贴出告示:会员续费送一个月,因为国际生退卡太多。
签证收紧的余震还在继续。有学生转投英国后,发现房租比美国还贵,于是再转战德国。中介笑称:“现在不是选学校,是选时区。”家长听完哭笑不得:“孩子读书像打游击。”
学生们把这段经历拍成短视频,配字幕:“拒签三次,我学会了做印度飞饼。”视频点赞几十万,评论区一片“同病相怜”。有人留言:“原来最难的考试是签证面试。”
十月的申请窗口又要开了,学生们一边刷托福分,一边刷签证政策。群里有人说:“考高分不如祈祷签证官今天心情好。”另一人回:“那我给他点杯咖啡行不行。”
美国高校的网申系统依旧敞开,只是多了一个弹窗提示:“请确认已阅读最新入境政策。”学生点开一看,政策更新时间停在三天前,心里拔凉拔凉:“又是一场盲盒。”
有人把留学比作闯关游戏,第一关是offer,第二关是签证,第三关是机票,第四关是入境。现在第二关直接升级成地狱模式,后面的关卡只能暂停。学生自嘲:“我卡在第二关,连存档都丢了。”
眼看同龄人晒加拿大枫叶卡、英国BRP,留守美国申请的学生只能对着电脑发呆。有人把拒签信叠成纸飞机,从宿舍窗口飞出去,纸飞机晃晃悠悠,最后落在空无一人的草坪上。
十月的阳光晒得人发晕,也晒得签证页上的数字格外刺眼。313,138,比去年少七万四千,明年会不会更少?没人敢打赌。学生们在群里互相打气:“先活着,再读书。”
签证政策像一根橡皮筋,越拉越紧,谁也不知道哪一刻会“啪”一声断掉。唯一确定的是,断掉那一刻,摔得最惨的肯定不是橡皮筋,而是绷在另一头的学生。
“下一刀砍谁?”
股票配资资讯网,贵阳股票配资,配资炒股 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