围剿违规补课,超强风暴来了!
原创 行者殷涛 行者殷涛
2025年07月22日 07:53 浙江
补课现象年年有,打击违规补课年年行动。
但今年的整治,格外不同凡响。
“风暴”来袭
近期各地对违规补课的打击力度堪称史上最强。
吉林伊通县满族初级中学教师程某,因参与违规补课,被降低岗位等级,调离学科岗位两年。
双辽市柳条乡中学的王某,因违规补课,岗位等级被降。
伊通县实验中学的陈某、四平市第三中学校的姜某,都因违规补课受到严厉处分。
在职教师被重点盯防,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也被一锅端。
一些打着素质教育旗号,实则暗度陈仓进行学科类招生宣传的机构,如四平市铁东区弗科思全脑开发,被责令整改。
这次撞枪口上的老师,损失不可谓不惨。
合同制教师直接解除合同,编制内教师取消薪级工资晋升、评优选先和岗位聘用。
长春有一位副高女教师,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由副高级六级降为中级八级。
这是什么概念呢?
单这一块,基本上每个月就要少掉1000多元,一年就超过万元。
养老保险、职业年金以及住房公积金的缴纳,都会受到相应影响。
职称是专业荣誉,好不容易熬成副高,一下子打回起点,多年辛劳付之一炬。
再现实点,在教师过剩的背景下,中级职称再被聘用就难了。
这一波操作可谓雷霆万钧,让违规补课者瑟瑟发抖。
但,真的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?
打不死的“小强”?
“积土成山,风雨兴焉”。眼下整治风暴越烈,恰恰说明过往累积的“欠债”越重。
只因这些年的监管“睁眼闭眼”,给老师和家长传递了错误信号。
仿佛真能“法不责众”,或顶多是“雷声大雨点小”。
如今有关部门下此重手,足见是真急了。
也暴露出违规补课风潮之盛,民怨之深,有关部门不作为之甚。
民间常说:屎憋到屁股门边才解裤带。可为何非要拖到此刻才动手?
比起讨论打击风暴,更该追问的是:
违规补课为什么成了打不死的“小强”?
一到假期,孩子不是在补课,就是在补课的路上。
虽然说,一个人补课提高的是分数,一群人提高的是分数线。
但家长心里有本账:补了未必有希望,不补一定没有希望。
几年前的教培整治,大型机构销声匿迹,小的补课点如雨后春笋冒头。
它们深入小区、厂房和城中村,打一枪换个地方,活脱脱当年的游击队。
实际上收费还高了,安全隐患也更大了。
补课也有鄙视链,有钱人一对一,普通人多对一,底层人拼多多。
对于家长来说,给谁补不是补啊,老师还更让人放心。
对于老师来说,谁不想趁假期喘口气?可要么手头紧了点,要么架不住“盛情难却”。
更有人是被校长“点将”:“某老师,帮个忙,给个面子嘛”。
而校长的背后,往往站着亲戚、朋友,甚至是更上头的“关系”。
一来二去,补课就成了个错综复杂、利益纠缠的江湖。
“分”坑不除,补课不绝
民间补课为什么屡禁不绝?
看看每年的高考录取线就知道了,看看张雪峰直播间横飞的唾沫和金钱就明白了。
高考就是战场,“提高一分,干掉千人”哪。
还有一大波的复读生,虎视眈眈地盯着升学蛋糕。2025年复读生占比高达37.5%至40%,1335万考生里足足有500万左右。
这些高四、高五甚至高六的考生,刷题刷到飞起,应届生再不补课拿什么搞?
还有中考,重点校录取线就是一两分之差,一分一操场不是笑谈。
分分分,学生的命根;补补补,家长的劳神。
打击违规补课,为了落实“双减” 政策,给学生减负,促进教育公平,出发点不可谓不好。
往深了看,其实是家长深入骨髓的教育焦虑、社会越演愈烈的教育内卷在兴风作浪。
民间有句话:守着粪坑打苍蝇。
“分”坑不除,补课何绝?
“风暴”中的牺牲品
在这场风暴中,真正的牺牲品是家长、老师和学生。
挣钱不易,家长捂紧了口袋,却在补课上一掷千金。
一个假期的补课费,家长要辛苦多久?特别对于打工人,要跑多少长途、送多少外卖、拧多少螺丝?
对于老师来说,多数确实是禁不住金钱诱惑,铤而走险违规补课。
他们面临着生活压力,工资不高,工作强度却很大,特别是合同制、派遣制教师。
而违规补课一旦被查,轻则处分,重则丢了饭碗,多年心血付诸东流。
通报里的那些老师,岗位降了,荣誉没了,职业发展更是蒙上了厚厚阴影。
对于学生而言,假期本应是快乐休闲、发展兴趣的黄金时光,是属于童年的美好回忆。
然而,在补课的重压下,他们被书本和作业淹没了。
不少孩子厌学情绪严重,心理压抑,眼睛黯淡无光。
“我每天除了上课就是补课,感觉自己像个学习机器。”
“放假比上学还累,都快喘不过气来了。”
就有了报复性的玩游戏,报复性躺平。
恶性循环何时休?
“堵”不如“疏”
打击违规补课的风暴来势汹汹,大有将歪风邪气挫骨扬灰之势。
而风暴过后,留下的究竟是一片晴空,还是一地狼藉?
培训间隙,昨晚偷得浮生半日闲,踏访西湖。
夜色里的湖岸灯火璀璨,人声喧沸,湖面波光潋滟,保俶塔的轮廓在朦胧月色中静静矗立……果然不负“人间天堂”之名。
遥想当年,西湖曾因年久失修,葑草疯长、泥沙淤积,几近沦为废湖。
苏轼主政时,大力疏浚河道,更妙的是将挖出的淤泥堆筑成堤,既解了水患,又造就了苏堤胜景。
“堵”不如“疏”,观照当下的教育治理,道理亦然。
若对违规补课一味封堵压制,只会让“堰塞湖”愈积愈深。唯有以疏导为要,方得治本之道。
比如,从政策端强化“疏”的供给:
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,通过教师轮岗等方式缩小校际差距,缓解“补课焦虑”。
对校外培训市场“疏堵结合”:明确合规与违规的边界,既杜绝“隐形变异”的违规补课,也为合理的教育需求保留出口。
重在疏导家长的教育观念。引导家长理性看待孩子的成长节奏,打破“唯分数论”的执念。
更重要在于优化分配制度,拆除三六九等的职业壁垒,提高待遇保障,让家长不再焦虑“普职分流”,让每个孩子放心拥抱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赛道。
当“补得多”不再“得的多”,违规补课自然失去土壤,教育生态实现良性循环。
治水如此,治教亦如此。
堵则积患,疏则畅达,古往今来,道理相通。
“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”
从根源上解决教育焦虑,源头清澈纯净,活水自然长流。
教师舒心领游,孩子畅快遨游,家长放心伴游。不亦乐乎!
股票配资资讯网,贵阳股票配资,配资炒股 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